電影《無間道》令港產片谷底反彈,飾演心理學家的陳慧琳向梁朝偉一幕亦深得民心,近年,電影和媒體的報道,間接掀起大眾對催眠治療的興趣,有中產人士豪花五萬多元報讀課程,亦有行政人員轉型為治療師,這類型的課程已成為不少中產族進修的新對象。
從事建築業管理層的Raymond,年前因為看了電影《無間道》,對催眠治療產生莫大興趣,不惜花費兩萬多元,報讀了一個與職業風馬牛不相及的催眠課程。「初時覺得催眠好神秘,在好奇心驅使下,我報了第一個course,更想讀完之後轉行做治療師。」
改善失眠 提升工作效率
不過,完成課程後,Raymond 有感催眠治療在香港未算大熱行業,打消轉行念頭,但對這項另類治療法有增無減。
「平日工作壓力大,因此經常失眠,學催眠的過程教曉我如何放鬆情緒,改善了失眠狀況,亦因為對自己的情緒和身體了解多了,EQ變得高了!」
去年底,Raymond 特地向公司請假七天,往內地修讀第三個催眠課程,前後花了五萬多元進修。「好似學煮?般,跟不同師傅,是為了學不同『拿手』強項,在過程中我學識控制個人情緒,人際關係好了,現時學到如何集中精神,工作效率都提升了,我覺得是值得投資的學問。」
行政人員轉行做治療師
有人捨得一擲數萬元進修,亦有人願意放棄高薪厚職毅然轉行,原本做設計公司行政小組的招小姐,零三年在香港臨床催眠學院修畢催眠治療課程後,成功轉型為治療師。她說:「當年為興趣修讀這個course,花了一年時間讀書和考試取得文憑,後來剛好校方請導師,我便嘗試在另一個範疇發展。」
現時她是全職催眠治療師,主責處理受戒煙或減肥困擾的個案,轉行兩年多已接見超過一百個個案。「看到求助人通過催眠,改善了情緒或體重等問題,我覺得份工好有挑戰性及滿足感。」
香港臨床催眠學院校長連峻表示,該校開辦課程約七年,修讀人數持續上升,主因是近年大眾對精神健康較以前關注,加上傳媒報導,令課程更普及化。「近年明顯多了社工、醫務人員,甚至是營養師報讀,有人為興趣或減壓,亦有人認為對工作有幫助,也有人為轉行而進修的。」
改變信念 協助戒煙減肥
另外,整全生活中心的催眠治療師,賴雪鈴指出,該機構從零二起開辦課程,至今有近二百人完成催眠治療師的課程。「愈來愈多人認識潛意識的力量,因它藏有我們的記憶情緒,在催眠的狀態下,可在潛意識層面作出適當提示,從而改變個人信念,達到治療效果,近年便常用於一些痛症、戒煙、控制體重及釋放負面情緒等問題,對個人成長亦有幫助。」
她舉例,曾有一位學員長期自我形象低落,即使他在職場上的成就為人認同,但仍然缺乏自信,在修讀催眠的過程中,他尋獲了問題的根源。「原來小時候父母對他期望極高,即使他表現很好也不稱讚,後來他工作頗有成績,但仍會嫌棄自己做得不夠好,造成很大壓力,學習過程讓他打破了恐懼,重新找回自信。」
學費最低數千
坊間大部分機構以小斑教學,每班由十人至二十人不等,收費由數千元至數萬元不等,收費由數千元至數萬元,課程包括催眠歷史、潛意識解構、尋找根源問題等,亦有教授催眠導入法及接見求助人技巧等。連峻說實習部分亦很重要,故該校會找來真實個案讓學員實踐,學員須通過考試才能取得文憑。
由於舉辦課程的機構眾多,不能單以收費衡量課程質數,連峻建議,學員可多上網搜集資料,比較各家課程內容及師資質數,甚至向有關協會查詢學校的信譽,才決定選讀的課程。
不懂叫醒人大件事
精神科醫生曾繁光表示,站在醫生的角度,催眠治療屬於另類療法,暫時未有足夠科學研究証明其成效。他坦言,市民若因為好奇或興趣進修這類課程,並無不可,但他提醒,即使讀過催眠治療,也不能胡亂為別人進行催眠。
錯給提示 誤改潛意識
「如果經驗不夠,在催眠他人後,有可能給錯提示或符號予對方,改變了他某些潛意識,例如他原來不怕狗,但醒來可能會怕狗,更甚者是在催眠後,不懂叫醒對方。」曾繁光強調,市民惹有情緒病或精神困擾,最好直接找醫生治療。
資料來源 摘自 星島日報 2007年03月24
更多健康資料 http://www.rene-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