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媒採訪主頁
《仁聞報》電子版 Posted in 健康 Posted on 08-05-2011 |
iPhone 催眠App 誇大效用 |
【本報訊】近期網上出現一批聲稱具催眠作用的iPhone程式(App),強調可紓緩精神緊張、幫助入睡。不過,香港臨床催眠學院院長連峻表示,該種程式也許能讓使用者放鬆精神,但與真正的催眠治療並無關聯。
聲稱能夠催眠使用者的iPhone程式主要分成兩類,其中一種提供不同聲效,如下雨聲、海浪聲等,供使用者選擇播放;另一種則預載了錄音片段,播放期間會有一把聲音告訴使用者正置身於某個寧靜空間,用平和的聲線指示使用者放鬆心神。
這些程式不但聲稱具舒緩情緒、解決失眠問題的療效,部份更稱含催眠治療效用,甚至以「自我催眠」等字眼命名。iPhone使用者能於互聯網上輕易找到該批程式,每款程式的售價由0.99美元至1.99美元不等。
香港臨床催眠學院院長連峻表示,此種聲稱能催眠使用者的程式不是新鮮事,十多年前已有類似的錄音帶、CD、MP3等,這些程式不過是舊酒新瓶。連峻承認,此類程式所播放的音效或人聲錄音對使用者確有舒緩作用,但與醫學上的催眠治療完全無關。
他說:「無可否認,專業催眠治療師於催眠過程初期,亦會利用類似音樂幫助病人放鬆精神,真正的催眠與這些程式的共通點亦只限於此。」
催眠非「催促睡眠」
不過,連峻認為,「催眠」常被濫用,大部份消費者根本不了解催眠為何物。他說:「人們被催眠時,會介乎於清醒及睡眠之間,但一般人以為被催眠者會像睡?般失去意識,這是大眾對催眠的誤解。」
連峻又表示,真正的催眠能夠治療情緒及行為上的問題,如抑鬱症、強迫症等,與這些程式大相逕庭。他認為,若程式聲稱的作用若只是「催促睡眠」,則不需要法律監管,但若開發者表明程式含醫學治療作用,如表示能消除抑鬱症,就是欺騙消費者的手法,屬於刑事罪行。
消費者委員會資訊部陳小姐表示,消委會若接到相關投訴,會先著手調查軟件自身有否聲稱具催眠治療作用,再了解軟件是否受有關條約保障。若發現軟件有欺騙消費者之嫌,便會透過法律途徑向軟件開發者追究責任,以保障消費者權益。
記者︰郭綺思
編輯︰馮普賢
更多健康資料 http://www.rene-a.net